泣不成声的成语故事


泣不成声

拼音qì bù chéng shēng

基本解释泣:低声哭。哭得噎住了;连声音也发不出来。形容极度悲伤。

出处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》:“尧崩,禹服三年之丧,如丧考妣,昼夜哭泣,气不属声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泣不成声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泣不成声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醋海翻波
合浦珠还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循吏传 孟尝》:“(合浦)郡不产谷实,而海出珠宝,与交阯比境……尝到官,革易前敝,求民病利。曾未逾岁,去珠复还,百姓皆反其业。”
穷年累世 《荀子 荣辱》:“然而穷年累世,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”
引鬼上门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二:“吾本等好意,却叫得‘引鬼上门’,我而今不便追究,只不理他罢了。”
严阵以待 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》:“甲辰,帝亲勒六军,严阵以待之。”
名重一时 宋·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卷二十七:“师住径山时,名重一时,如侍郎张公子韶,状元汪公圣锡少卿、冯公济川俱问道。”
同室操戈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郑玄传》:“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?”
官僚主义 毛泽东《必须注意经济工作》:“第二,动员群众的方式,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。”
因噎废食 汉 刘向《说苑》:“一噎之故,绝谷不食。”
燕雀安知鸿鹄志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陈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